淘宝商铺|人力资源|在线翻译|杭州翻译公司
杭州中译翻译有限公司
您好,请问您需要翻译什么内容?
需要进行哪个语种的翻译?
您的位置:首 页 >> 新闻公告 >> 翻译资讯

译词 |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即将开幕 注意,翻译别出错!

杭州中译翻译有限公司·您值得信赖的语言服务提供商·0571-88272987

      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如果说“一带一路”是一首大合唱,那么即将召开的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便是它的新乐章。可以预见的是,“一带一路”将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的“热词”。

  既然如此之“热”,那么学翻译的你,当然要掌握相关译法。今天,我们就从“一带一路”的英文译法学起来~~

  从OBOR到B&R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便是“一带一路”的前身。

  自“一带一路”的概念正式提出后,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对英文译法做出规范,所以“一带一路”曾被译为“One Belt and One Road”。

  直至2015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会同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共同发布了“一带一路”英文译法的官方规范:

  一、在对外公文中,统一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英文全称译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一带一路”简称译为“the Belt and Road”,英文缩写用“B&R”。

  二、“倡议”一词译为“initiative”,且使用单数。不使用“strategy”“project”“program”“agenda”等措辞。

  三、考虑到“一带一路”倡议一词出现频率较高,在非正式场合,除首次出现时使用英文全称译文外,其简称译法可视情况灵活处理,除可使用“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外,也可视情使用“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其他译法不建议使用。

  为什么是“倡议”而不是“战略”?

  2015年6月15日,环球网曾表发了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赵磊教授的文章《“一带一路”英文译法应尽早明确》,文中建议一带一路应该是一种“倡议”(initiative)而不是一种“策略”(strategy)。赵磊认为用“倡议”一词主要是向国际社会表明,“一带一路”不是服务于中国一国外交政策的工具,也不是进行地缘战略博弈的筹码,而是中国推动的公共产品,对沿线以及国际社会均有益。

  2015年9月8日,中国对外宣传的权威部门外文局发布了“一带一路”的英文版,使用了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一词。这个版本用英语详细解释了“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起源及内涵:

  It refers to the proposal to build a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a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During his visits to Central and Southeast Asia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2013,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unveiled the initiatives of buildi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n cooperation with related countries, and laid out policy coordination, facilities connectivity, unimpeded trade,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people-to-people bonds as the five major goals.”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分别提出了与相关国家共同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该倡议以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

  “一带一路”翻译争鸣背后的四个“IN”

  在由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15”上,中国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刘劲松指出,有关“一带一路”如何翻译的学术争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关注与爱护,也说明“一带一路”需要在实践和探索中完善,需要更多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对接。“东西方有很多差异,但也有共性,除了对Silk Road这个词的美好印象,也包括亚洲国家以及南北国家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应对思路。”

  刘劲松用四个“IN”概括了这种应对,即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互联网(Internet)和包容性(Inclusiveness),同时这也是“一带一路”的应有之义。

  在他看来,这四个“IN”,从经济学角度讲,既包括需求端管理,也包括供应端管理;既体现市场决定作用,又需要政府积极作为;既强调各国的自主改革与创新,更离不开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对于翻译界意义重大

  2017年3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发表了演讲,题为《中国崛起给翻译带来的变化——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看当今的翻译》。

  他指出,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构想,牵头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标志着中国已经站到了世界舞台中央,开始制定国际游戏规则,引领国际发展潮流。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被历史性地推到国际舞台中央的时候,我们的对外翻译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形势。适应好,中国的对外传播效果就好;反之,如果对外翻译缺乏创新精神,不能跟上形势,就会拖后腿。

  在“一带一路”发展构想的前提下,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国际性公司组织工作,因此不仅需要常规的口译人员,还需要懂得海外经营,熟悉当地法律体系,了解当地文化,熟知社会风俗和舆论环境,具有坚实的双语甚至三语多语能力,熟悉机器翻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如今的文学翻译不再一家独大,时政翻译、媒体翻译、商务翻译、时政翻译、法律翻译,文化翻译对于现在的翻译而言,都是无法回避的内容。专业翻译人才严重缺乏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问题

  黄友义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译外升温的势头仍会继续。”“一带一路”建设走多远,语言服务的任务就有多重。翻译界提供的语言服务能力有多强,“一带一路”就能走多远。由此可见,新形势下翻译界任重道远

  (译·世界微信公众号综编自英语日报、中新网、环球网、文明互鉴,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

相关文章: